2014年10月17日下午,澳大利亚国家级辞典――The Macquarie Dictionary――的主编、著名英语词典学家苏珊・巴特勒(Susan Butler)女士和“麦考瑞在线搜索”(MacquarieNet)的出版人理查德・塔迪夫(Richard Tardif)先生来我院讲学。 本次讲座在崇远楼二楼多语种口译实训室进行,题目是“The Dictionary as a Special Text”,澳大利亚中心副主任方红博士主持了本次活动。
巴特勒女士在讲座中,强调了辞典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寓意。她从《麦考瑞辞典》中列举了大量生动的例证来证明词汇的定义中蕴含的地域特色、文化烙印和时代痕迹。比如,在slimy这个词条下,该辞典不仅包含了“1. of or like slime. ” “2. covered with slime. ” “3. foul; vile. ” “4. Colloquial servile; unpleasantly ingratiating.”等其他辞典通常包含的定义,还增加了一条与澳大利亚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定义,那就是“5. a beachworm, Australonuphis parateres, found on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coast of Australia...”这条定义不仅详尽地描述这种澳大利亚南海岸和东海岸常见的沙虫的长度、颜色、触感、生存环境,还指出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即通常被用来做钓饵。《麦考瑞辞典》对于bush一词的解释同样也格外详尽,不仅区分了该词在澳大利亚、非洲、新西兰等语境中的特别涵义,还列举了大量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惯用语,如:“beat about the bush” “bush it” “go bush” “out bush” “take to the bush” “the bush”等。巴特勒女士还指出,The Macquarie Dictionary格外关注对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词的筛选和收录。她列举了一系列2013年度新收录在该辞典中的新词汇,如:dining boom, showrooming, churnalism, coffee cupping, firescape, onesie, enabler, barefoot running, dumb phone, marriage equality等。这些词汇涉及农业、商业、通信、饮食、环境、时尚、健康、运动、科技、政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巴特勒女士的精彩演讲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积极地与专家展开交流与讨论。本次活动增进了青年学子对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工具――辞典的编撰的认识,也引发了大家对辞典行业在将来的发展的密切关注。本次讲学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巴特勒女士在本次讲学之余,参观了我校的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并在那里与我院部分澳大利亚研究领域的教师进行了一场座谈。作为中国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界的先驱,王国富教授回忆起当年创建澳研中心时“一无资金”“二无场所”“三无人手”的窘迫,以及后来在学院领导和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馆的支持下,中心开始初具规模时振奋人心的情形。巴特勒女士和塔迪夫先生表示,The Macquarie Dictionary出版公司在草创阶段也经历过类似的艰辛。对于苏州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和具备的影响力,两位专家均表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The Macquarie Dictionary目前挂靠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两位专家表示大力推进悉尼大学与我校的合作,作为近期合作的一部分,他们将向我校师生提供The Macquarie Dictionary网络资源免费使用一年的便利,并希望类似的合作得以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