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我校下发了苏大教【2013】132号文件,公布了苏州大学第二、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全校共有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成功立项,我院大学外语部国家精品课程“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也喜获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
2009年,苏州大学“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孙倚娜教授总体负责,顾卫星、朱全明、高永晨、卫岭等教授、副教授担任主讲教师,并分别具体负责英语高级口语、写作与翻译、中国地方文化英语导读、影视英语、跨文化交际5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基于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平台,苏州大学大学外语部积极推动“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的开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校本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创新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于2011年获批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
2011年10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目标,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2012年5月,教育部又发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苏州大学教务部和外国语学院党政班子对“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转型升级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大学外语部的老师们表现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以教育部有关建设目标和建设要求为前提,苏州大学“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转型升级工作于2012年12月27日正式开启。在此次启动会上,孙倚娜教授明确了转型升级后的课程定位,并与各门课程团队负责人共同反思和总结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状况,对各门课程在转型升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讨论,并制定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达成了行动计划表。各门课程团队负责人在时间紧、工作量大的多种挑战下,集思广益,精益求精,辛勤努力,积极组织课程团队的老师们展开录像课程的设计和录制等种种工作。 2013年6月5日,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全面推动会议召开,课程负责人共同学习了教育部最新的建设文件,明确了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的建设内容、建设标准、评分指标和技术标准,结合各课程建设现状制定了下一步的建设方案。2013年10月15日,转型升级课程基本完成,并提交教务部审批,课程资源包括:一个190学时的应用类课程群的课程概要(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评方式与标准、学习指南),以及英语高级口语、写作与翻译、中国地方文化英语导读、影视英语、跨文化交际5个课程模块的教学要求、知识点、能力点、重点难点、教学设计、评价考核、教材内容。5个课程模块内各教学单元资源丰富,包括课程录像、演示文稿、习题作业、媒体素材等。苏州大学“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的基本资源与拓展资源建设充分体现出模块化、可靠性、实用性、时效性和原创性等特色,凝聚了大学外语部近年来全体教师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
苏州大学“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基于外语教学前沿理论,通过多元教学策略和多模态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互动实践,有效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多维思辨能力、东西方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和国际交流夯实英语应用基础。此次获得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之后,担任该课程建设的全体老师们将进一步切实履行立项建设申报书中的承诺,做好课程的完善、维护与更新工作,继续建设拓展资源,确保课程建设质量及共享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更好地满足广大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需求。
大学外语部
2014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