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幕式上,苏州大学副校长田晓明教授首先代表学校向各位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随后代表年会的承办方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苏州大学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史,最后他预祝本次年会圆满成功。教育部外语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钟美荪教授引用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的讲话,指出当前中国教育界存在的主要问题,说明全国高校外语专业要重视提高教师的素质,积极提高外语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她还指出,本届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同时她希望各地高校的外语专业要积极探索走多元化和特色化道路,以分类卓越为目标,结合地域特色和行业需求来培养专业人才。贾文键教授在致辞中向与会人员简要介绍了新一届德分委的情况以及主要工作,并强调指出,德分委这次年会的主题是:德语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他认为,从我国高等教学发展的进程来看,提出这个议题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因为当前德语专业在量的提高的同时没有注意到质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保证质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制就成为了一个核心问题。歌德学院北京分院的代表Deschka先生在致辞中表示,歌德学院会支持中国高校德语的发展,他们分析了我国德语专业师资水平的现状,并对此次年会提出了希望。德国学术交流中心驻京办公室Dr.Hoerner 女士希望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可以走进各高校举办讲座、进行学术和研究。在谈及德语年会的主题时,Dr.Hörner女士说,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与教学方案和教师交流学习相关的,而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学生在完成德语学习后的就业问题。最后她希望各个高校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进行合作,共同促进德语专业在中国的发展。
大会当天的第二项议程是大会发言。此次年会的基础是了解教学质量监控与审核评估,西安外国语大学的
当天下午,按照会议日程,代表们被分成三个小组――综合类院校、理工科院校、外语类院校小组,在小组中代表们结合各自院校的特点继续介绍、讨论德语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可能性。
综合类院校的小组讨论由潘亚玲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的老师与大家分享了本校的监控措施,如学生对教师评比,导师制,评选最喜爱教师等。并指出其校规定学生成绩不能“满堂红”(即全部及格)等监控措施。在此之后与会的老师们便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有老师称现在的教学质量监控并不合理,主政者并不从事一线教育,不能切实制定措施,并提出相关建议,潘亚玲老师表示同感,认为监控要由定量转变为定性。另一老师指出,高等教育不应按照统一标准,把理工科模式套用到外院。此外,教案统一阻碍了教学个性。会场讨论在潘亚玲老师幽默条理的主持下异常热烈。有一老师同和德国大学的对比,指出我国教学质量所存在的问题。而讨论的最为激烈的则是关于科研和教学是否可以并举的问题,很多老师都道出了自身的科研压力,但也有老师认为科研是很有必要的。而对于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多位老师认为应该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信任,不能仅局限于监控。同时,老师们也讨论了关于优秀毕业生的标准问题,就业的对口问题等现实问题,通过讨论发现了很多当前教学质量的缺陷,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才能有进步。
任国强教授主持了理工科大学组的讨论,讨论中,代表们纷纷提出外院专业在理工类学院略处边缘化的尴尬状况,以及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中的标准与理工类相差不大,从而外语教学的评估结果不够科学公平。鉴于在理工类学校工科模式的实验性教学的模式下基础性教学的学时严重不足的问题,表达了希望外委会制定出强制性的课时监控标准的愿望。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科研评估方面,对于经验不足年轻的德语老师的要求过高。有代表提出解决方法:由经验丰富的教授带领基础德语的教学工作,而高年级的教学工作则由年轻老师负责。另外,要不断向学校领导反映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全力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时外委会等国家部门也会认真听取吸收专家们的意见,今后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做到根据各学科特点制定评估准则。此外,在座的老师作为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应当有平衡的意识,合理地安排各个老师的教学任务,保证公平。针对产品论一说,有代表提出学校按照评估体系对教学的各个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外语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评估指标应该设有缓冲群。最后,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就业行业制定不同的监控体制。
外国语类院校组由李大雪教授主持。本组的部分代表认为,目前民办学校师资力量处于脱节状态,50后和80后老师中间缺少承上启下的力量。也有代表认为,学校最首要的任务是教书、培养人才。教育监督体制在宏观上需要大调整。更有代表指出,指标多,落实少。教学评估的作假,使得大学教育培养了学生不讲信用的恶劣品质。从事教务处工作的老师说,教育监督体制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另外,对老师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从上课的角度,同时,对老师应该适度从宽。
讨论在12点的钟声中圆满结束。
下午的会议上,首先进行的是上午分组讨论的总结工作。三位小组主持人都简洁精练地概括了讨论结果,表达了与会代表的愿望和建议。然后是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预告,丛
首先,黄克琴教授就德分委2013年青年教师培训这一主题作了生动详细的报告。她回顾了自2006年以来德分委教师培训的情况。教师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6年至2009年进行的德语基础教学培训。第二阶段为2010年至今,自2010年开始转为对专业课教学法培训,2010年为翻译教学法培训,2011年为文学教学法培训,2012年为写作教学法培训,2013年为语言学教学法培训。黄克琴教授就2013年4月进行的语言学教学培训,通过视频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培训的实施过程,此次培训学员满意度较高,受益良多。2014年将就跨文化交际、德国国情进行教学培训,具体通知将于11月下旬发放。另外,黄教授还指出,希望各位老师把教学培训结束发的全程录像光盘,带回学校给未能参加培训的老师,进行资源共享。
针对德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情况由两位出卷组带头人孔德明教授和朱锦教授分别作了详细汇报。通过表格数据的展现,两位教授带着我们一起回顾了2013年德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情况。另外,两位教授也就考试及阅卷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监考不太规范,学生填写考试证号出现严重的问题;听力录音教师无法固定,因此不能给学生提供稳定而高质量的听力材料;主观题的阅卷评分难以保证公平性和客观性;人工登分造成的差错将会通过电脑登分加以改进。另外,朱教授对于各学校考试负责人提出了要求。首先,各院校需及时报名,报名时需注明语种与学校全称。其次,考卷提前10天发放,各学校接收人要妥善保管好试卷,做好保密工作,考试时要严格监考,防止作弊现象的发生。
Deschka先生先就歌德学院2013-2014年工作作了介绍。他简要介绍了歌德学院的三个作用,即:促进国外的德语语言教学并从事国际文化合作。除此之外,通过介绍有关德国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国形象。接着他谈到了中德语言年,其中主要活动有“德语大篷车”巡回中国32城。歌德学院的大巴将以“来德语吧”为主题,在全国范围内各高等学府间巡回,宣传德国以及德语学习。还通过文学,喜剧,音乐等形式的教育和文化项目。他还特别提到了下周将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的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分委员会和歌德学院北京分院联合举办的第七届全国高校德语专业大学生辩论赛。此外歌德学院在中德文化年之后在中国进行的一些工作,如2013香港德语教师日。接下来他详细介绍了歌德学院的两个合作伙伴,即:EPG(European profiling grid)/EPR(dasEuropäische Profilraster für Sprachlehrende) 和DLL(Deutsch lehren lernen)德语教学学习。EPR:歌德学院是该项目的合作伙伴,只要负责项目结果的评定和宣传。DLL:该项目由旧的远程学习发展而来,进行了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形式的多功能化。通过由德国大学德福教授和歌德学院指导保证了该项目的科学性。
Dr. Hörner女士作了DAAD2013-2014年工作介绍。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一、高等学校德语教师派送项目,Hörner女士介绍了申请DAAD讲师的重点、任务和目标,并表示DAAD重视专业课的教育,重视交流与合作,不想教授单纯的语言课程,不愿意在基础德语领域投入过多,不愿意把DAAD外派讲师当做客人。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提供的奖学金。三、中德语言年,她着重介绍了该活动期间进行的德语教师培训、德语大篷车活动和举行的专业会议。
最后,贾文键教授的德分委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预告作结。他介绍说,2013年全国德语高校辩论赛即将拉开帷幕;12月5至7日,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与外指委将共同举办为期三天的学术会议;
此次年会在我国高等学校德语教学和学术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提高了各校对德语教学质量监控体制的认识,有利于各校结合本身特色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落实各项措施并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加深了各高校德语专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个教学带头人的深入交流,我国高等学校的德语界将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在德语人才培养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最后,在聆听精彩报告和参与热烈讨论的同时,各院校的学术氛围和专业看法得到了交融和互补,这对于日耳曼文化在中国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将有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