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2日下午,我校社会学院王卫平教授在崇远楼210室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吴地民风的演变与特点”的讲座。讲座由我院李东军教授主持。
王卫平,教育部长江学者,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图书馆馆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嘉宾。兼任教育部高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州历史学会会长等职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课题等1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
讲座伊始,王卫平教授对吴文化做了简单的介绍:吴文化的源头可追溯到一万年前,真正形成是在3000年前的商代末年,是以今天苏南和上海地区为核心,由吴地人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随后,王卫平教授基于《史记》等大量史料,系统梳理了吴地民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发生过的重大变化。据史料记载,先秦到魏晋时期,吴人“轻死易发”、“好相攻击”,吴地流行尚武风气,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因审美、图腾崇拜等需要,流行“断发文身”等突显勇猛的风俗。第二,好剑轻死,即“轻死易发”。当时的吴国贵族把宝剑当作装饰品,与折扇代表的儒雅文化不同,宝剑体现的是一种尚武的精神。再如《九歌・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所言,吴地自古盛产宝剑,且锋利无比,士兵拥之,作战如虎添翼。第三,多豪侠勇武之人。春秋时期有三大刺客闻名遐迩,吴地出身的专诸和要离就占了两席,由此可见当时的尚武风气。第四,产生了军事家群体,出现多部兵书。吴国涌现出了多位军事家,如孙武、伍子胥、吴王阖闾等。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至今仍风靡全球,日本著名企业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甚至将其列入企业管理的必读书目。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武的风气在吴地日渐衰微,宋朝以后基本绝迹。明清时期,崇尚礼仪、讲究和谐,尚文风气越来越盛。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吴地进士和状元大量出现,状元甚至被视为吴地的“特产”。第二,出现大量的藏书家,藏书蔚然成风,拥有成百上千藏书的世家比比皆是。第三,文、史、书、画各方面,吴地名人学子的数量恍如满天繁星,不甚枚举。如思想家顾炎武、文学家冯梦龙、书画艺术家唐寅等。关于吴地民风转变的原因,王卫平教授总结为3个要点: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根本原因;地方统治者的倡导以及科举考试的刺激。 讲座最后王卫平教授强调,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吴文化中仍有诸多优秀传统需要继续继承与弘扬。如关心国事,勇于担当;开放意识强,敢为天下先;崇尚文教,重文尊道;诚信慈善;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等。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拉下了帷幕。李东军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简单的概括:王卫平教授学识渊博,对各类史料旁征博引、如数家珍,讲座内容新颖,深入浅出,对拓展同学们的思维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文字:吴雪君 校对编辑:李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