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5日陕西师范大学彭广陆教授应我院日本学研究所邀请莅临我院指导学生论文答辩。6日下午在外国语学院崇远楼208会议室为日语系师生作了题为“说「日本語」「日語」与‘日语’‘日本语’”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施晖教授主持。
彭广陆教授,文学博士,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苏州大学兼职教授,广岛大学北京研究中心特命教授。《日语研究》主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特约编委,《语言学研究》《日语学习与研究》《语言文化学刊》《华西语文学刊》『日中言語研究と日本語教育』编委,『日本語文化論叢』名誉顾问。国际词组学学会、日语偏误与日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比较语言文化学会理事,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加过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及日本国际交流基金课题。先后获得北京大学第7届文科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一等奖、第三届《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论文二等奖、北京大学教材一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个奖项。主编、参编多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包括国家教委重点教材),出版著作、译著、教材、工具书等近90册,发表论文180余篇。
彭教授以中日两国词典、文学史料、语料库中收集的语料为研究对象,通过通时和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词源、词义、频率等多个维度详细剖析了“日语”“日本语”在中日两国的使用变化与使用规范,得出如下结论:现代日语中的规范用法是「日本語」,而现代汉语中的规范用法则是“日语”。在此基础上,彭教授还尝试从国家名称的省略形式与语言名称的关系上,深入挖掘与解读导致“日语”和「日本語」等语言名称分别在中日两国语言中定型的原因,观点鲜明,极具独创性与重要性。
讲座结束后,彭教授又在夏润楼202会议室与日语系师生进行了一场关于“论文写作与治学态度”的学术座谈会。座谈会上彭教授亲切地回答了师生们在学术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惑。彭教授认为首先要通读整篇论文,归纳作者的观点和结论,此为“知其然”。其次要厘清作者的论证过程,分析作者得出这种结论的理由与途径,此为“知其所以然”。最后要找出论文存在的问题,不能盲目崇拜,谓之“不以为然”。关于评判一篇论文好坏方面,彭教授认为主要有2个标准。一是看逻辑是否成立,能否自圆其说。二是看是否持之有据。彭教授还特别提醒大家,做学术一定要客观公正,不能投机取巧。在论证过程中,不能只列举符合论文结论的例子,而将与结论相悖的例子隐而不提。此外,彭教授还一一回答了有关选题、参考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方法等诸多问题。彭教授鼓励大家一定要积极参加各种研讨会,在拓宽眼界的同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采百家之众长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添砖加瓦。
彭教授的讲解风趣幽默、深入浅出,激发了大家观察和探索语言现象的兴趣,有利于拓展思路、开拓视野。在场师生通过讲座与座谈会不仅学会到了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学术科研要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权威”,不轻信、不盲从,树立科学严谨、独立思考的研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