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至27日,第十一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在西安理工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英译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承办。本次会议规模宏大,盛况空前,与会代表多达330余人。我院王宏教授、陈大亮教授、张玲副教授以及张其海、林宗豪、沈洁、王翠等4位翻译学博士生参加了本次盛会。
       本次研讨会以“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典籍翻译与传播”为主题,共有16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就典籍翻译理论与实践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华东师范大学潘文国教授提出“新时代”中国文化对外译介中典籍翻译的新使命和新要求,即要通过译介向世界传播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民族典籍翻译的发展与成就,指出优质的民族典籍外译对于展示东方文化的独特风韵、使中国作品走进世界读者心中、实现国家间的民心相通。河南大学郭尚兴教授提出中国哲学概念共时语义场和历时语义流的意义特征,倡导运用历史文化语用学理论作为翻译的方法论,为中国思想文化概念的翻译提供了新的启示。西安外国语大学党争胜教授基于自身翻译实践重申文学翻译的二重性,指出译者必须在翻译与创作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河南大学刘泽权教授考察了张佩瑶翻译史研究的“推手”理论以及中国翻译话语体系的构建与成果,呼吁当代翻译学者共同的学术情怀与“理论自觉”。江南大学包通法教授从后现代哲学视域探讨诗歌“意象”的思维构式与样态,以及如何将“意象”作为诗歌意义认知与翻译行为的抓手,为诗歌翻译过程中不易把握的意境认知、翻译语言凝定提供一种解决方案。美国汉学家Joan Boulerice和Andrea M. Harwell也分别就敦煌文化翻译中的目标读者意识和审译中的细节意识作精彩的报告。我院王宏教授就“基于《大中华文库》中国典籍英译翻译策略研究”作主题报告,提出依靠多种翻译渠道、采取多种翻译模式、翻译手段和翻译策略,循序渐进,多管齐下,使中国典籍英译走向繁荣,同时要注重理论资源的整合与平衡,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典籍英译翻译策略的评价系统和理论体系。我院陈大亮教授以“习近平用典翻译的质量评价”为题,指出习近平用典古为今用、用典密集、时空转换、创造性转化等特点,提出关联度、忠实度与接受度三个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与会专家们的报告主题多元、见解深刻,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典籍翻译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就,也为青年学者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分会场讨论中,与会代表分别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传播研究”“典籍翻译理论与策略研究”“典籍翻译理论、策略和戏剧翻译研究”“诗词翻译与传播研究”“科技典籍及中医药文化典籍翻译与传播研究;丝路文化典籍、敦煌文化典籍翻译与传播研究”“民族典籍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国文化典籍翻译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研究”“典籍翻译与新技术应用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我院张玲副教授发言的题目为“《牡丹亭》的文体在翻译中的再现”。我院翻译学博士生张其海、林宗豪、沈洁和王翠发言的题目分别为“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孙子兵法》英译研究”、“中国科技典籍英译研究的传播学解读”、“打破禁锢——论实践哲学指导下的典籍翻译批评研究”和“国内《文心雕龙》英译研究再审视”。
       大会闭幕式由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吴溥峰主持。李正栓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并致闭幕辞。下一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将于2021年由鲁东大学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