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翻译学院陈伟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2018年10月25日下午,暨南大学翻译学院陈伟教授应邀在崇远楼二楼多语种口译实训室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机器翻译基于译者主体性的解构――兼论人工翻译的未来落脚点”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我院翻译研究所所长王宏教授主持,我院部分教师和本硕博学生共一百余人聆听了报告。
陈伟教授的报告立足当下,高屋建瓴,立意深远。他引用近来处于风口浪尖上的科大讯飞“同声传译造假门”提出本次讲座的核心问题――机器翻译到底能否完全取代人工翻译?随后,讲座从“机器翻译机制及其与人工翻译的本质区别”“译者与译者主体性”这两个基本层面入手,在“意义的开放性”“表达的创造性”“翻译的政治性”这三个方面对翻译本质进行阐述,大胆预测人工翻译的未来落脚点。
陈伟教授指出,机器翻译取代人工翻译呈现有技术逻辑层面的必然趋势――随着人工智能驱动下数据规模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机器翻译不仅会取代那些重复性、规律性的中低端翻译工作,而且能够在需要高超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学、艺术等领域,高质量地呈现意境、典故、情感、意象、修辞、语气等深层的文学性与艺术性。
陈伟教授认为,当下机器翻译研究的焦点显然在于机器翻译处理自然语言时的困难及其解决方法,而基本忽略了机器翻译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缺失的问题与先验思考。因此,目前仍然不能断言机器翻译会完全取代人工翻译。陈伟教授选取小说《呼啸山庄》中对一句话,对比金山词霸翻译、Google Translate、杨苡、孙致礼的四个译本,莫言作品的一个片段,对比金山词霸翻译、Google Translate、Goldblatt的三个译本,清晰地显示表达的创造性是人工翻译的本质属性之一,文学翻译尤其需要呈现出译者的创造性。
最后,陈伟教授强调了他的预测和结论――机器翻译无法完全代替人工翻译,这正是人工翻译的未来落脚点所在。“译者”(translator)作为一种职业的消亡应该是必然的,而由译后编辑(post-editor)取而代之。
在提问环节,陈伟教授耐心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并强调指出:无论将来翻译职业发展如何,“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永远存在,因为学外语是为了成为有文化的国际人。我们应该借助外语这个工具跨越文化,将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自己的长远目标。
陈伟教授为人亲和,讲座立意高远、例证充足,引发了在场外语专业师生的思考,尤其是启迪了翻译专业同学去认识自身、应对未来。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