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刘泽权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9月26日下午,河南大学教授刘泽权莅临我院,在崇远楼二楼多语种口译实训室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基于语境的《红楼梦》报道动词翻译显化研究――以王熙凤的话语为例”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贾冠杰教授主持。



    刘泽权,二级教授,河南大学“黄河学者”特聘教授、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生导师,新加坡国立大学翻译研究博士;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研究兴趣包括语料库翻译研究、批判性话语分析、功能语言学、文体写作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两项 (“《红楼梦》中、英文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红楼梦》汉英文化大辞典编撰研究”),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两岸三地百年女性文学翻译史论”); 在META: Translators’ Journal (SSCI、A&HCI 检索)、《中国语言学报》(SSCI、A&HCI 检索)和《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等国际、国内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讲座中,刘泽权教授首先提出问题,即“当今青年群体对于《红楼梦》的喜爱程度如何”,接着以白先勇先生和毕飞宇先生为榜样,鼓励我们要再次对《红楼梦》产生兴趣。整场报告以《红楼梦》前五十六回及四个英语译本为语料(大卫・霍克思及约翰・闵福德译本、杨宪益及戴乃迭译本、乔利译本、神父邦索尔译本),通过对王熙凤与上、中、下不同阶层人物交际时话语方式(报道动词)的检索分析,探讨报道动词“说”、“道”、“笑道”等在传达王熙凤的话语内容、构建其与各交际对象的人际关系、塑造其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使用特色,对比考察译者们在理解/翻译王熙凤的说话方式、再现其人物形象方面的处理方式、显/隐程度及异同(得失)。



    在提问环节,刘教授就同学提出的在对“不同目标群对译者的影响”这一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解答。刘教授指出,以乔利译本为例,其译本在《红楼梦》翻译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但考虑到乔当时更多地是在充当一个传教士的角色,而非一个译者,所以其译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引起重视。刘教授的回答让同学们认识到译者潜意识的目标群对其翻译的影响。整场讲座,刘泽权教授渊博的学识及侃侃而谈的气度令在场师生印象深刻,同时也让大家对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翻译有了全新的认识。

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会学生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