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外国语大学柴红梅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5月4日下午13:30―15:20,大连外国语大学柴红梅教授莅临我院,于开元网站登录入口崇远楼208 室为日语系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地图映像、空间发现、政治地理学式的文学书写:日本作家的大连都市体验与文学书写”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日语系施晖教授主持。
柴红梅教授是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亚外语研究》杂志主编,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中日比较文学、政治地理学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
迄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辽宁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8项。出版专著2部,编著40余部,在CSSCI来源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3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1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学术成果荣获省市级科研奖项10余项。
讲座伊始,柴红梅教授论述了空间转向与文学的发现。1970年以后,空间问题发展为社会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1974年列斐伏尔出版的《空间的生产》引起了社会理论对空间概念的系统关注。1985年一群地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联手出版的论文集《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被视为英语世界的社会理论家关注空间议题的宣言。柴红梅教授以《悲惨世界》等名著为例,着重阐述到:文学与空间并非互不相干的两种知识秩序,它们都是文本铸造的社会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从空间理论重新审视文学,会发现更为本质的问题,所以空间概念理应是我们关注的重要方向。
接着,柴红梅教授围绕“大连地理位置和城市诞生史”“地图映像与文学想象”“认识空间与政治地理学式的文学想象”“空间的丧失与‘异邦人’的‘流浪文学’”这四个方面,围绕政治地理学式的文学书写,展开了详细分析与解读。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殖民地都市大连,伴随着帝国主义军事侵略、殖民统治对地理空间的扩张、城市空间的生产而被建构。新的城市地貌和建筑景观勾勒出的都市空间镜像,成为日本作家言说和书写大连映像的媒质。这一交织着社会性、历史性与政治性的殖民地都市空间促成了日本作家的“自我发现”、“空间发现”与“民族发现”,激发了他们政治地理学式的文学想象。同时,渗透着浓厚的殖民主义思想的文学书写又被破译、再生、重构了政治地理空间的大连。然而,日本的战败致使这些作家不仅丧失了地理空间的大连,同时也丧失了精神空间的大连。柴红梅教授指出,这些日本作家将双重空间丧失的苦涩、身份认同的焦虑、无国籍漂泊感的孤独化作对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进行猛烈抨击的原动力和文学创作的驱动力,创作出众多具有影响力的佳作。
柴红梅教授学识渊博,语言风趣,举例贴切,讲座深入浅出。在场师生认真聆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获益良多。此次讲座促进了苏州大学日语系师生对政治地理学式文学书写的了解,拓展了师生的视野,进一步加强了我校与外校的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