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共同体4月份下旬讲座简报
讲座题目:日本皇族与中国苗族的枫香树信仰
讲座人:李国栋
时间:2018年4月18日,星期三13:30~15:30
地点:逸夫楼231
讲座人简历:李国栋,曾任广岛大学外国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现任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湖南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中日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已出版学术著作17部,发表论文90余篇,代表性学术著作是《�迅と漱石の比�文学的研究��小�の�式と思想を�にして》(日本明治书院,2001年2月),最新著作是《�作文化にみる中国�州と日本》(日本雄山阁,2015年8月)。
本次讲座,李国栋教授以伊势神宫的《皇太神��式�》、《止由���式�》两部资料作证,从“枫香树”这一新视点出发,向大家阐述了日本皇族与中国苗族的渊源关系。
苗族枫香树信仰始于6000年前湖南省城头山遗迹,枫香树、蝴蝶、��是其三大要素。4300年前,苗族在山东半岛树立“九黎”这一稻作联邦,蚩尤是其末期的王。3000年前,蚩尤的子孙“尤人”携带稻种渡到九州北部,之后成立了「奴国」。804年,伊势神宫的�式�中将“尤人”带来的稻种记录为「��」(ゆだね),为研究日本古代的稻作文化及天皇家来历提供了极其客观的证据。李国栋教授指出,《古事记》中早有「�津香木」(ゆつかつら)的记载,其中,「ゆ」应理解为苗语发音,苗语中将蚩尤念作“yu”,「�津香木」(ゆつかつら)的本义应是“蚩尤的枫香树”,伊势神宫最神圣的稻种「��」(ゆだね)则是“蚩尤的稻种”之意。
紧接着,李国栋教授就日语「奴国」的本义又展开解说。据1999年版的《汉字古今音表》显示,“奴”的上古汉字音为“na”,而贵州省东部苗语“稻”的发音也为“na”,日语中「�」最古老的发音也为「な」(“na”),由此得出“奴”对应苗语的“稻”和日语的「な」,日语「奴国」的本义是“稻作之国”这一结论。最后,李国栋教授强调,种种事实表明,日本天皇及日本古代的稻作文化很明显带有中国苗族的DNA。
讲座题目:佛教对东亚思想文化的影响
――以佛教与中国思想文化的融合为考察中心
讲座人:陈多友
时间:2018年4月20日,星期五13:30~15:30
地点:逸夫楼231
讲座人简历:陈多友,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兼任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翻译协会理事、中山大学华南日本研究所学术委员、日本国日本文学协会会员、中国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员等等。近十余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权威刊物10篇),出版专著、译著及其它各类著述40余部。
讲座伊始,陈多友教授表示,佛教与传统的东亚思想文化在碰撞、磨合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有机结合体,而这个新有机体的出现代表着一种更高层次的东亚文化的形成。
接下来,陈多友教授同大家一起回顾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3、4世纪时佛教呈活跃之势,5世纪初中国官方开始大力推行佛教,佛教正式焕发生命力,与老庄思想开始了频密的接触,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事业发展的黄金期,唐末之后佛儒两家开始了深度的接触,到了宋代,程朱理学的诞生开创了儒学的新纪元,并吸取着佛教的思想,明代的阳明学开山祖师王阳明亦曾“溺”于佛学……
谈到佛教对东亚思想文化的影响,陈多友教授罗列了许多例子,如犍陀罗的佛教艺术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石窟壁画和雕塑,梵文语法和音调促进了中国诗文体制和音韵学的发展,佛经的唱读以及宝卷、变文的流行在中国引起了文体的嬗变,产生了话本、弹词等通俗文学的样式,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小说、戏剧的发展等等。
最后,陈多友教授总结到,在考察佛教对东亚思想文化的影响之前,有必要理清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深深地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濡染;佛教也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重获生机,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经过对立、碰撞、屈从、对话,儒释道三教合流,共同构筑起中华文化的形而上学之基石。
讲座题目:中国近代研究日本的四杰及四个里程碑
――从黄遵宪到周佛海、周幼海父子
讲座人:徐冰
时间:2018年4月25日,星期三15:30~17:00
地点:崇远楼208外语情景互动实训室
讲座人简历:徐冰,先后担任北外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日本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东北师大日本研究所所长、《日本学论坛》主编,东北师大日语系教授,学科带头人,东北师大外语学院副院长,日语系主任。代表性研究成果:1、《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化人的日本认识―基于<宇宙风>杂志的考察》,商务印书馆2010年,(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交流与冲突的轨迹――中国近代教科书中的日本人形象》(东京大学博士论文)。
讲座开篇,徐冰教授表示,一百多年前中国人见识日本的历程,展示了中国人研究日本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对于当今处理中日关系,从文化的角度思考日本人民族性格的精髓,具有宝贵的历史启示与重要的现实意义。
接下来,徐冰教授围绕黄遵宪、戴季陶、周作人及周佛海、周幼海父子四杰的研究成果,展开详细解说,其中,重点分析了周氏父子所著的《日本概观》。《日本概观》是日本帝国主义即将失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临近结束时出现的一本奇书,是中国日本研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不是介绍日本人的生活、自然风土、社会历史的一般性论著,而是探讨日本人精神世界的系统性著作。在简要介绍日本宪法、日本文化、日本趣味和日本精神之后,作者重点阐述了日本人的国民性,经过一番细致的对比与排查,提出了结论:中日国民性相异多于相同,相同的地方,不是人类的通性,就是东洋的一般性质;相异之处,则为两国所特有的。
最后,徐冰教授指出,四杰的日本观具备启蒙性、代表性、客观性与预见性四点特征,并强调,四杰的研究成果对于了解日本的民族性格,把握日本动态,正确处理中日关系及应对各种敏感话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