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岭南大学英文系丁尔苏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2018年1月4日下午,香港岭南大学英文系丁尔苏教授到访我院,在崇远楼二楼世界文化教室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Tragedy and Modernity-Two Misconstrued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院长朱新福教授主持。
    丁尔苏教授1981年从苏州大学外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90年代从美国学成归国以后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现任香港岭南大学英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西方文论、符号学。丁尔苏教授曾出版Beyond Ontology-A Study of Marxist Theory of Meaning、The Sign-Character of Language和Parallels, Interactions, and Illuminations: Traversing Chinese and Western Theories of Signs等多部著作,在 《外国文学评论》、Semiotica、American Journal of Semiotics等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讲座中,丁尔苏教授首先通过题目点出自己的主要观点:“悲剧”与“现代性”这两个概念分属于文学与社会学领域,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评论界普遍认为的因果关系。随后,丁教授从悲剧的定义出发,指出悲剧可以被简单定义为一种在舞台上再现人间苦难的文类。但是,悲剧不是一种普通的艺术文类,悲剧更多的暗含一种价值观,这也就意味着不是每一个时代都能够产生悲剧。笼统的看,悲剧艺术在西方有过三次高峰:第一次是在古希腊时期;第二次是在十六至十七世纪的英国和法国;第三次是在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欧美。由此有些人认为启蒙运动之前,悲剧的产生来源于一种文化特质,而现代社会则因为人们过于肤浅而无法产生悲剧,进而衍生出“没有悲剧就没有现代性”的因果论述。造成这一观点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人对解决自己的社会问题过于自信,主要体现在现代戏剧经常出现happy ending。然而实际上,这并不符合现代戏剧创作的现实。同时,即使是存在happy ending,我们也并不能说它不是悲剧。丁教授随后使用古今中外大量悲剧作品为例说明,悲剧性的结尾不应当作为悲剧的唯一评判标准。丁尔苏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融汇古今,既有朱光潜先生等中国文艺理论大师,又有Terry Eagleton等西方文学理论巨擘,既有《琵琶记》等中国古典戏剧,又有《麦克白》等西方经典悲剧,使在座师生享受了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宴。


 
    在讲座提问环节中,在场师生积极参与,学术氛围浓厚。丁教授就现场师生提出的有关“悲剧的定义”、“当代中国的悲剧”等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