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10月18日下午,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莅临我院,在外国语学院崇远楼二楼多语种口译实训室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翻译能力:新时期,新概念》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翻译系王宏教授主持。
    傅敬民教授是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学博士生导师,《上海翻译》执行主编,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上海市外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期刊杂志研究会理事。傅教授多年来孜孜不倦,翻译出版译著14部,编著、主编翻译教材4部,出版学术专著3部;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曾获得“上海市育才奖”荣誉称号。


    讲座中,傅敬民教授以新时代译者应具备的翻译能力引出话题,并提出若干思考:什么是翻译能力?翻译能力就是译者能力或者语言转换能力吗?译者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等。首先傅教授详细分析解读了目前大家对翻译的误区以及翻译中的四大问题。翻译误区是指:任何一个译者都能从事所有文本的翻译;只要熟练掌握双语,就能胜任翻译;翻译是技能,掌握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无关。好的译者必须既精通理论又长于翻译实践翻译;翻译能力就是译者能力,就是翻译职业能力。而翻译的四大问题是指:译什么、怎样译、为何译、译何为。傅教授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翻译实例向我们阐述了“怎样译”是翻译的核心问题。接着傅教授总结翻译能力范畴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研究潜质、技术或软件操作、评价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其中,转换能力至关重要。傅教授还提出具有翻译能力的译者一定要有扎实的语言能力,精通多领域的知识,并具有卓越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最后,傅教授指出翻译能力与译者能力、翻译职业能力有重叠之处,但也存在区别,他鼓励同学们要明确定位,了解当下的翻译政策,掌握翻译策略和理论,才能在未来的职场中游刃有余。


    傅敬民教授博学多才,风趣幽默,讲座内容详实。在提问环节中,在场师生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傅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计算机辅助翻译对翻译职业的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清晰且详细的解答,在座的师生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