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下午,我校校友、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徐贲教授应邀莅临我院,在我院崇远楼二楼多语种口译实训室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与批判思维”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我院院长朱新福教授主持。
徐贲教授曾就读于苏州大学、复旦大学,获马萨诸塞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苏州大学外文系,现任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度研究院兼职教授。徐教授的著作颇丰,其代表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1992)、Disenchanted Democracy(1999)、《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1996)、《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2010)、《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2014)、《人为什么上当受骗》(2017即将出版)等。
讲座中,徐教授首先重点探讨了互联网时代赋予“知识”的三个方面的改变,即知识观念、求知方式和知识评估。互联网时代下,人类主体对于“知识”的观念有别于常规的理解,知识是由媒介方式决定的,而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本身已成为一种知识。互联网对认知主体的认知过程、知识结构、思维方式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但需注意,它并不能代替人处理如想象、审美及创造等智能因素。徐教授同时纠正了关于“知识”观念存在的偏差,知识并不等同于信息、理解或词汇等,真正的知识应当是用合理的证据证明为真实的信念。在进行知识评估的过程中,务必核实、检验消息的源头,保持批判性思维,尤其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更应如此。最后,徐教授提出了互联网带来的“真实”和“诚实”的问题。知识不仅关乎认知,也关乎伦理。通过例举5种用真话说谎的方式,徐教授将看似扑朔迷离的问题落实到了现实生活及论文写作上来,细微入理。
徐贲教授选择在互联网的大框架下讨论知识观念,话题虽为常见,但徐教授视角新颖,鞭辟入里。正如朱院长总结道,此次讲座既具现实意义又具学术意义,不仅使我们对互联网背景下的“知识”有了新的深刻认识,更对科研工作极具指导意义,有助于引导我院学子积极培养批判性思维,规避不良学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