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7日,第十一届全国英语专业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在杭州举行。论坛以“《国标》指引下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质量提升”为主议题,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浙江外国语学院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来自全国700多位外国语学院的院长/系主任齐聚钱塘江畔,共同探讨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与发展方向。英文系王海贞副系主任代表我院参会。
开幕式上,浙江外国语学院院长洪岗教授致欢迎辞。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钟美荪教授致辞并扼要概述了《国标》制定的背景、要求与主要理念,指出《国标》2017年颁布后的下一步工作将是指导、检查《国标》的落实情况,全国高校专业分布将由原有的分层次金字塔状改变为扁平状态,犹如奥林匹克比赛各种赛事中的运动员一样百花齐放,分类卓越。
外指委副主任委员、英语分指委主任委员仲伟合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了题为“《国标》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旨报告,详细阐述了英语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存在问题和体系建设三个方面。课程体系包括五个部分:公共课程(20%-30%)、专业核心课程(20%-40%)、专业方向课程(20%-30%)、实践环节(≥15%)和毕业设计(论文)(3%),其中毕业设计(论文)允许多样形式,如学术论文、实践报告、调研报告、翻译作品(翻译专业)等。英语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包括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符、课程结构比例失衡、专业方向课程数量不足、毕业论文形式单一等。仲伟合教授最后提出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系性建设,突破“技能本位”的教学理念,创新课程设置,开发特色优势,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增强教育国际化建设等建设性指导意见。
外指委委员、英语分指委副主任委员石坚教授(四川大学)作了题为“能力与素养:英语专业学科内涵再思考”。外指委委员、英语分指委副主任委员、英语专业教学测试专家组长邹申教授作了题为“从《国标》到《量表》――以写作能力测评为例”的主旨发言,以写作能力为切入点,探讨了制定学校标准的途径以及如何把国标的指导性要求转换成符合学校专业建设实际并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体系等问题。
除了三场主旨报告,大会设四个分论坛,分别探讨“精读课如何助力分类卓越?”、“阅读课的教学内容及模式探讨”、“二语学习者有效写作教学探索”和“听力or视听说,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设计?”查明建、程晓堂、王立非、许立冰、叶兴国、常俊跃、蒋静仪、潘文国、丁言仁、张爱玲、张锷、戴劲等13位专家作了专题发言。
会议主办方浙江外国语学院从第一课堂的口语录音训练教学、第二课堂的英语演辩思维与能力培养、第三课堂的国际志愿者活动和国际化卓越教师培养创新项目的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成果的展示。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良功教授接下下届论坛的合办权。最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庄智象教授作了总结发言。论坛圆满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