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下午3:30,美国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乔治•哈金森教授应邀莅临我院,并于崇远楼二楼多语种口译实训室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When Literature Mattere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1940s” 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朱新福教授主持。
哈金森教授于1983年在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获博士学位。哈金森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英美文学、美国历史、美国诗歌等,尤其在19、20世纪美国文学研究方面建树最多。他出版的研究专著包括The Ecstatic Whitman: Literary Shamanism and the Crisis of the Union (1986), The Harlem Renaissance in Black and White (1995) 和In Search of Nella Larsen: A Biography of the Color Line (2006),此外,他主编出版有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Harlem Renaissance (2007) ,新近又完成一部关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文学文化的专著。
在讲座中,哈金森教授表示,上世纪40年代是其父母成长的重要时期,因此,他一直对这一时期怀有浓厚的兴趣;此外,他发现关于该时期的美国政治、历史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但美国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异常罕见。因此,他决定就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并在40年代美国文学文化研究方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哈金森教授认为,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文学史上是一个特征鲜明的时期,该时期文学体制方面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文学阅读活动的普及。40年代见证了美国出版机构的理念创新,如在选材上注重较为近期的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装帧上由精装本向廉价的平装本和袖珍普及本倾斜、发行上由传统的书店拓展到零售商店、杂货店等不同类型的销售终端等。出版业的革命性转变为文学表达创造了大量的读者,这些做法极大地开拓了国内的图书市场。此外,文摘类期刊、新型电视节目(如注重文学作品相关知识的TV quiz show)等文学体制的发展,也都引发了美国民众对于阅读的极大兴趣。所有这些文学文化方面的崭新变化,都促进了美国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主流化和体制化。哈金森教授指出,这一时期的主导文化氛围体现在来自边缘群体的作家(如美国黑人作家、犹太作家、同性恋作家等)普遍关注“普适性”的主题,而不是仅仅关注跟自身的族裔背景或性取向等相关的狭小主题。哈金森教授还通过援引一些具体的例证来阐释该时期作家的期待视野如何区别于同时期批评家质疑“普适性”的阅读倾向。
在互动环节,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师生们纷纷踊跃提问,哈金森教授也就“如何理解close reading 和distant reading 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丈夫的自杀事件”等问题做出了精彩的回答。哈金森教授的讲学内容详实,有理有据,引人深思。他的报告使听众对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文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座师生无不表示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