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27日,“2016语言与符号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The 201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在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如期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高校和美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5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于26日上午在崇远楼201室举行,我院王军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在开幕式上,我院院长王腊宝教授首先致辞,他对来参加本次大会的各位专家同仁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誉主席、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发言,胡壮麟教授简要总结了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同时表达了对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未来发展憧憬,同时,他特别提议全体与会专家起立我院已故苏晓军教授寄托哀思后,香港岭南大学英文系主任、我校杰出校友丁尔苏教授致辞,丁尔苏教授简要回顾了自己在苏州大学的求学之路对于母校的师生动情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意,并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大会以国际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为主题,5个分议题分别为语言学与符号学理论、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的历史、语言与符号学的未来趋势、语言与符号学的理论前沿创新应用大会安排13场主题报告,每场报告40分钟,报告结束安排10分钟的现场讨论。26日上午,首场大会发言正式开始。本场大会发言意大利著名符号学家Susan Petrilli教授主持,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首先作了题为“Applicability and Semiotic Theories”的主题演讲随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教授Per Aage Brandt作了题为“Deixis and the Ontology of Signs: Two Essays Towards a Clarification”的主题演讲最后,台湾大学张汉良教授作了题为“Iconicity and Mimicry: A Philological Excursus”的主题演讲。三位教授的发言十分精彩,现场讨论热烈非凡。

  


 

26下午第二场大会发言于14:00开始,本场大会发言由我院王军教授和瑞典著名符号学家Gȍran Sonesson教授主持。香港岭南大学的丁尔苏教授法国的Tony Jappy教授美国的James Liszka教授和苏州大学音乐学院的Annie Yen-ling Liu(刘彦玲)教授先后做了主题演讲,他们主讲的题目分别“Towards a Dynamic Model of the Sign” “The Two-Way Interpretation Process in Peirce’s Late Semiotics: A Priori and a Posterior”“A Semiotic Theory of Tropes”“The Enterprise of Music Semiotics: Narratological Approaches to Franz Liszt’s Symphonic Poems”这些演讲内容丰富,研究深入,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6本次大会特别进行了一场青年学者的Seminar,包括Per Aage Brandt教授在内的多位国际专家和部分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活动此次Seminar我院石晓菲副教授和Peter Yacavone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韩蕾博士以及南京师范大学的余红兵博士先后进行了为时15分钟的发言,他们发言的题目分别Exploring Picturebooks Through the Model of Double-Scope Stories”“A Shakespearean Critique of Emerson in Melville’s Pierre: Metaphor as Enthusiasm and Smokescreen”“The Conception of Space and Power”“The Tao Te Ching as an Architext as Semiotics”,多位专家听完了发言之后进行了点评大家对上述四个发言的水准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他们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27日上午,本次研讨会的第三场大会发言由香港岭南大学的丁尔苏教授和台湾大学的张汉良教授主持。本场大会发言中,意大利Susan Petrilli 教授首先发言的发言题目为“Semioethics and Literary Writing: Between Peirce and Bakhtin”随后意大利的Augusto Ponzio 教授作了题为“Literary Writing and Linguistic Disalienation”发言,瑞典隆德大学的Göran Sonesson 教授作了题为“Epistemological Prolegomena to the Cognitive Semiotics of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的发言,最后,我院王军教授作了题为“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Superposed Chinese Sequences SCSs: An Ecolinguistic Perspective” 发言四个演讲内容精彩纷呈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报告结束之后的提问交流异常热烈。

 


 

1127日下午,美国凯斯西储大学Per Aage Brandt教授主持了第四场主题演讲。常熟理工学院的张良林教授首先“Theoretical Sources of Morris’s Semiotics”为题作了发言,西班牙莱里达大学的Javier Terrado-Pablo教授作了题为“Toward a History of Cross-Cultural Written Symbols”的演讲。演讲结束后,与会学者积极回应和评述,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27日下午的第四场主题演讲之后,我院王腊宝教授主持了本次大会的圆桌会议和闭幕式仪式。王院长简要回顾了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然后,他向各位专家汇报了我院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语言符号学研究》)期刊的办刊情况,他感谢各位专家对此次会议及《语言符号学研究》杂志的大力支持,同时向大家介绍了本刊两年来运作情况,与会专家针对本刊组稿、编辑、发行组织方式等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最后,本语言与符号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和愉快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本次研讨会是我院近年来举办的最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会议,参会专家多为国际著名学者,提交论文内容丰富、水平高,现场交流充分民主;研讨会的筹备充分,组织有力,会务安排周到;会议在新的时期再次检验了我院的学科平台水平有力推动了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国际化发展;通过本次研讨会,我校《语言与符号学研究》季刊)得到了大力宣传,同时挂靠我院的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在推动中外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界进行对话与交流的方面走出了新的步伐。为了主办本次研讨会,参与会务的我院20多位师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在此对所有为本次会议做出贡献各位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