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刘亚猛教授应邀莅临我院,在我院崇远楼二楼多语种口译实训室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关于比较研究的一个修辞视角”的学术讲座。
刘亚猛教授曾长期在美国大学任教,2003年回国,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0至2014年还曾两度获聘兼任香港城市大学访问教授,在港从事教学及学术工作。刘亚猛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修辞学及辩论学,其他学术兴趣还广泛涉及比较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等,曾在国内外著名的学术期刊发表众多研究成果,其学术成就得到相关领域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得省级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研究成果奖项(包括福建省社科优秀作品一等奖两项)。
本次讲座由我院袁影副教授主持。她首先向刘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然后简要讲述了自己与刘教授的相识过程,她特别介绍了刘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还向我们推荐了两本刘教授回国后所作的著作:《追求象征的力量》和《西方修辞学史》。
讲座中,刘亚猛教授首先指出了“关于比较研究的一个修辞视角”这个题目中隐含的两个要点:比较研究和修辞视角。刘教授讲座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刘亚猛教授首先介绍了修辞的几个流行的定义和20世纪初比较流行的新定义,并进一步讲述了修辞视角的一些基本特征。在第二部分中,刘亚猛教授以Ulla Connor 和Professor Matalene 两位大家的研究为例对比较研究的传统研究路径做了详细的阐释,随后又分析了常规比较研究遭遇的几大挑战。最后,刘教授就如何走出自己造成的理论困境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修辞视角。
在师生互动环节,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老师同学们踊跃提问。刘教授就“视角纠正刻板印象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区别是什么”以及“这个理论能否用来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回答。
刘亚猛教授的讲座条理清晰,分析透彻,让人印象深刻。本次讲座的使大家对修辞学有了新的认识,也使我们对对比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全场师生无不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