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1-23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二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6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本届研讨会以本土化与走出去为主题,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和学者们共聚一堂。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罗选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开宝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应邀出席大会并作主旨发言的嘉宾有: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Mark Yoffe Liberman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期刊创始主编Brian James Baer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Jonathan Locke Hart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荣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潘文国、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王宏志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忠廉教授、上海海事大学教授王菊泉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祝朝伟教授、扬州大学周领顺教授以及我院王宏教授。Liberman教授指出,新型的语言学应用程序将对教育、法律、医学等众多领域的社会实践和研究者产生深远影响,并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前景。Brian James Baer则分析了新闻报刊上登出的翻译评论对于源语言的文学和文化形象的塑造所发挥的超乎寻常的作用,并利用语料库方法为该类翻译评论的研究提供理据。Jonathan Locke Hart探讨了上个世纪中国的形象,以及重新构造英语诗学的汉语诗学的运用,揭示诗人运用汉语诗学,虽然经历了改编、误读和误解,仍然创造了经典的诗歌。潘文国教授指出,在跨文化传播和翻译中,适应西方文化的格义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及其效果。格义之后,需要做的是正名,此乃准确进行文化传播的必由之路。王宏志教授从中国近代史上一桩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事件――鸦片战争入手,研究翻译在该事件中长期被忽略的作用。黄忠廉教授指出,中国文化外译的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微观层面,忽视了互联网技术转向带来的颠覆性变化,提出文化外译的方法方面优先规划的序列问题,以实现中国文化外译设计的最优化。王菊泉教授回顾了40年来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就汉外对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提出期望。祝朝伟教授阐述了精神分析与翻译具有相似的理想诉求与运作过程,共同的心理特性、创造特性、符号特性、言语化特性和跨文化维度,认为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说有助于解释译品样态的多元现象。周领顺教授围绕西方翻译思想之一的厚译进行了理论上的反思,并在实践上进行了层次性的划分,认为成功的厚译是深度传播文化、满足特定读者需求的物质基础。我院王宏教授梳理了处于当代语境下的中国典籍英译理论研究正在经历的诸多变化,指出主要体现在本体研究、主体研究、客体研究、研究范式、制约因素、方法论研究等方面,呼吁对典籍英译的一些薄弱领域予以更多关注。

 

会议围绕英汉语言对比、翻译研究及中西文化对比三大中心议题,在13个分会场上,与会发言人各抒己见。在专家主持人的有序组织下,点评专家、发言人和与会代表进行问答互动和交流。此次会议学者们就各自领域的研究,做了深入的探讨和广泛的交流,专家发言视角新颖、论据详尽,赢得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赞许。

 

参加会议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各位理事经过投票,决定下一届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全国学术研讨会将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为国家一级学会。我院王宏教授2014当选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