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日,著名学者、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殷企平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下午,他在崇远楼二楼世界文化教室为我院师生举办了一场题为文学阐释三境界――外国文学教学的艺术之路的讲座。殷企平教授现任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省级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负责人,兼任浙江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等。朱新福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讲座中,殷企平教授首先指出了我国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一大缺憾,即学生普遍认为理解文学作品很困难,因此不少同学文学产生了畏惧和疏离情绪。在他看来,文学教学的关键首先是理解,而理解是一门艺术,艺术不是靠简单的模式或是纯粹的概念就能囊括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文学,理解文本,我们不妨从阐释学中汲取营养。

 


 

殷企平教授认为,文学阐释有三大境界:第一境界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这一阶段的关键是理解,而文学理解的困难首先来自语言的固有特性,或者说语言与思想/现实之间的脱节问题,语言与思想之间常常存在一种隐喻性的关系,语言的隐喻性既是一种缺陷,又是一种生机;既意味着异化,又为克服异化提出了要求、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第二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殷企平教授认为,外国文学的教学,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去细读文本,他以劳伦斯的小说《虹》为例,分析了其中的彩虹意象所具有的结构性的象征意义。他认为,文学教师应该着力帮助学生提高对作品象征意义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充分的引导作用。第三境界、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殷企平教授认为,这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经常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也就是中西诗学都常常提到的沉默无言境界,在言说的中央,暗示性沉默可以比言说/直接表达更具表现力。他以英国女作家布洛克-罗斯的小说《下一个》的第一段文字为例,阐释了其中的停顿、空白或沉默的深长意味。殷企平教授认为,外国文学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言处品万境。但体悟沉默不是天马行空,仍然需要以文本为基础,以语境为框架。

 


 

在自由问答环节,我院师生积极提问,大家就文学细读与文学理论的关系、文学阅读与一般外语阅读的关系、外语教学与文学阐释的关系等问题项殷企平老师请教,殷老师一一作答,并希望广大师生都能在踏踏实实细读文本的过程中获益。通过此次讲座,相信我院本硕学子将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本细读和文学阐释的重要性,也将孜孜不倦地追求更高的文学阐释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