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9日,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吕俊教授和扬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周领顺教授应邀莅临我院,我院王腊宝院长会见了两位教授,对他们的来访表示感谢。下午两点,在崇远楼二楼多语种口译实训室吕俊教授和周领顺教授为我院师生分别做了题为“翻译活动中的自组织和他组织问题--复杂性科学对翻译活动的解释”和“译者行为规律探索:基于葛浩文英译莫言十本小说‘乡土语言’语料库的综合考察”的学术讲座。王宏教授和杜争鸣教授分别主持了讲座。我院众多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会场座无虚席。
周领顺教授在他的报告中首先谈到了乡土语言和乡土文学的意义。他认为,具有通俗、低俗、粗俗特征的乡土语言是乡土文学的命脉。乡土文学英译实践是翻译研究领域值得探索的课题,乡土语言英译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强烈要求。接着,周教授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葛浩文英译莫言乡土小说为例深入分析了译者行为规律,认为葛浩文心中的意译其实是富有创造性的直译。周教授还提出厚翻译和薄翻译两种翻译策略,详细阐释了葛浩文翻译莫言乡土小说对文化信息的处理原则。最后,周教授还分享了自己做科研的经验,指出做外语翻译研究要占有扎实的材料,摒弃先入为主的偏见,分层次、分角度看待问题。针对同学们的踊跃提问,周教授一一耐心地做出了详细的解答。
吕俊教授的讲座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复杂性科学中的自组织和他组织理论。吕教授清晰地介绍了哲学中的自组织和他组织等核心概念,从联系语言学理论角度指明了自组织和他组织理论与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的相互关系。当谈到15岁及以上的外语学习者所犯语言错误多于7-15岁的外语学习者时,吕俊教授解释说7-15岁的外语学习者有强大的语言他组织能力。针对马悦然所说的“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必须由外国人翻译”的观点,吕俊教授认为,如果将中国经典作品的英译看作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的双向过程,马悦然的观点有合理的地方。
在三个小时的讲座中,两位教授同广大师生分享了宝贵的科研经验。周领顺教授介绍了他的两个研究方法---占有丰富材料和分层次研究;吕俊教授则从跨学科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翻译活动新的视角。两位讲授的精彩讲座使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在场师生深受启发,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