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16-17日,国际符号学会主席、南京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英国著名学者Paul Cobley 教授来我院讲学,17日上午的讲座安排在崇远楼二楼多语种口译实训室进行,报告的题目为“Implications of Biosemiotics”,近百位教师和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大家对远道而来的 Paul Cobley教授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沈鞠明博士主持了本次学术报告

 

Paul Cobley 教授现任教于英国伦敦米德赛斯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曾在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学习,于1992年得到博士学位。在包括美国波士顿大学,瑞士提切洛大学、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在内的9个大学任教。著有The American Thriller (2000) Narrative (2001)Contemporary Semiotics (2009)等,主编出版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Reader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Semiotics and LinguisticsCommunication Theories 4 vols.)、The Media: An Introduction (2nd ed.)Realism for the 21st Century: A John Deely Reader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Semiotics以及Semiotics,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丛书等。 现任Subject Matters and Social Semiotics Cybernetics and Human Knowing等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现任我校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期刊顾问。


 

Paul Cobley教授在周日的报告中给大家分享了生物符号学的最新理论成果。Paul Cobley教授指出,符号学是一种信号体系,但这种信号体系不只人类独有,它同样贯穿于整个自然界中,因为动植物之间同样存在交流活动,它们也相互传达信号,对生物间的信号传递行为进行研究对于拓展人类关于符号认知具有重要的意义。Paul Cobley教授总结了生物符号学的两大概念:一是由理论与实验生物学家雅各布乌克斯库尔(Jakob Von Uexkiill)提出的Umwelt(环境)理论,二是由哲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Santiago Peirce)提出的synechism(无限衍义)理论,并以苍蝇对糖和人类对糖分别做出的不同反应为实例,为大家阐释人和动物以物种特有的方式对其所感知的世界进行动态认知和改造。Paul Cobley教授向大家结合美国符号学家Thomas A Sebeok的观点,总结了生物符号学给我们的六点启示,即,(1Humans are different in kind and degree from other animals;(2The human subject is natural;(3Ethics is not voluntary;(4Codes are not fixed;(5Human development involves constraints;(6The humanities are naturalPaul Cobley教授用丰富的例证向大家展示自然与人文的内在逻辑关系,还运用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把艰涩难懂的符号学讲得饶有趣味,在场的师生们听地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在最后的提问互动环节,Paul Cobley教授认真聆听大家的问题,并一一悉心解答,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交流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赞叹,最后,本次报告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在讲座结束后,Paul Cobley教授参观了本部校园以及我院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编辑部,并且与编辑部成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Paul Cobley教授对本期刊在创刊短短一年时间中所取得的成绩大为赞赏,并鼓励编辑部继续推动期刊的国际化,为国际符号学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