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我院英文系王海贞老师参加了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质量与特色”《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讨会。本次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上海市外文学会主办,由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高校外语学院院长,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的负责人,以及教学、科研骨干共200余人参会。
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即“国标”与“校标”之关系: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以及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共八位专家做主旨发言。
首先发言的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题目是“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标与校标关系展望”。他强调两点,即坚守专业本色,彰显专业特色;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培养措施。
接下来发言的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英语专业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邹申教授,题目是“英语专业国标与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她分析了国标五大能力要求,即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思辨、创新能力和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在其指导下,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从2016年开始进行调整的概况,包括提高考试任务的交互性和增强思辨能力两个方面,体现在阅读简答题、听力填空题、完形填空15选10,材料作文等题型变化上。
中国贸易学会全国商务英语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叶兴国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新常态下的英语专业教育创新”,他指出英语专业的八大创新,即新需求、新格局、新技术、新挑战、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法、新常态。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冯光武教授作题为“英语专业国标与校标的关系”的主旨发言。他不仅梳理了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要素,而且提出校标构建的原则(“国标是基础,定位要明确”)和基本思路(“统一与多元”),提出在专业性质不改变,在核心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与评价的基本要求统一的前提下,鼓励各校创建多元的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立非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商务英语专业国家标准指导下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他强调语言的人文和经济价值,指出语言是核心竞争力和生产力,指出在语言服务(口笔译、本地化等)、专业沟通(外事、商务、学术、科技、法律、医疗等)和语言教学等领域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河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原院长李正栓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翻译专业国标与校标制定关系研究”。他指出校标制定时要注意翻译专业与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区别,提出校标要掌握好一个“具有”的3个方面(即“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的5种能力(即“较强的双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口笔译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胜任”的多个领域(即外交、经贸、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和正确理解“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彭青龙教授作题为“评估与认证的新趋势”的主旨发言。他系统地梳理了评估与认证的新形势、学科评估的新变化以及专业认证的新思路,指出中国特色教学评估的“五位一体”,即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外部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常态监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五个度”,即学生和用户的满意度、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支撑度、和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他特别指出评估与认证自评报告的重要性以及支撑材料的有效性。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照国教授作题为“国学人学夷学――英语教育之拙见拙识”的主旨发言,提出对中国英语教育的殷切期望。
当日下午,与会代表进行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和商务英语三个分会场讨论,现场气氛热烈。代表们针对专业与特色的关系问题、国标与专业评估的关系问题、以及国标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课程设置、评估模式、实践教学、毕业论文等多方面全方位进行积极探讨。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金辉副院长向大会汇报了该院英语本科教学质量与特色的建设情况,其“合璧东西、贯通古今、融汇百川、铸造英才”的办学理念,其学费全免的师范“世承班”,四年如一日的值日生制度、晨读和晚自习制度,“英语语音”系列课程和“英语教学法”系列课程,一年一度的爱尔兰戏剧节,以及“华英论坛”和常规教研沙龙等举措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研讨会时间安排紧凑,信息量大,是自《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交教育部并等待其正式发布以来,在全国范围举办的第一次校标研讨会,为全国各高校英语类专业按照国标制定校标提供了方向性和原则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