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8―19日,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蔡新乐教授应邀访问了我院。5月19日下午,蔡新乐教授在我院世界文化教室给我院师生做了题为“翻译哲学的阴阳之道:从‘明’看儒家思想之于翻译的意义”的讲座。我院翻译研究所所长王宏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外国语学院众多青年教师、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蔡教授首先以荷尔德林的《伊斯特河》为例,对何为“明”作出了说明,指出荷尔德林的《伊斯特河》写的就是“旅程化之中的处所性”,也就是,动静互动,阴阳交融。蔡教授详细论证了“明”背后的“阴阳”可以成为指导翻译实践的一种基本方法,认为儒家思想既能帮助我们领悟“诗人的诗人”最“本己”的诗篇:宣解“回家”的诗作,也能为翻译研究的理论化做出贡献。蔡教授呼吁,从事翻译研究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而是要细读文本,大胆质疑,缜密论证,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让词语本身说话,“回到原初”,转向儒家思想,唯此才能发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具象抽象并行,静态动态共进”的翻译本质,发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声音。
在整场讲座中,蔡教授幽默风趣,旁征博引,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温文尔雅,他的研究心得极大地开拓了大家的学术视野,促进了学术思考,令在场所有师生受益匪浅。蔡教授还耐心解答了提问者的问题。讲座在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蔡新乐教授来我院讲学期间,王腊宝院长、汪榕培教授、王宏教授、杜争鸣教授先后与蔡教授见面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