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6-29日,外国语学院举办“形式与功能:2015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于27日成功举办了“东亚语言习得工作坊”(East Asian Language Acquisition Workshop),工作坊由黄爱军博士主持,从上午10:40开始,全天共设有十一场报告,核心主题为:如何用真值判断法研究汉语和日语等东亚语言的一语和二语习得问题。
在工作坊开场报告中,Stephen Crain教授对真值判断法的起源与发展作一历史回顾。随后,其他与会者分别报告了如何用真值判断法研究东亚语言的各种语法现象。第一位报告者是津田塾大学的�路拓也教授,他的报告题目是《否定、不确定性和真值判断法》。�路拓也教授以相关实证研究发现为例,讨论了否定和“或者”的使用条件,并提出了真值判断法的一种变式,即不确定性方式。
国立清华大学的苏宜青教授则作了题为《“自己”作为言谈代词的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报告,报告探究了儿童对汉语中含有“自己”的句子的视点回指性解读,并将之与回指性解读进行了对比。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中山峰治教授做了题为《母语为韩语的学习者对日语中KARA和受约变量的解读》的报告,他调查研究了母语为韩语的学习者对日语中的显性代词和零代词的解读。
庆应义塾大学的松�和美教授作了题为《日语手语学习者对受约束代词的理解》的报告。与先前中山峰治教授报告的研究类似,松�和美教授的研究也涉及日语中的显性代词和零代词。不过,中山峰治教授调查的是母语为韩语的日语学习者对日语中显性代词和零代词的理解,而松�和美教授探讨的是母语为日语的日语手语学习者对日语手语中的受约代词的理解。清华大学的杨小璐教授作了题为《儿童汉语中的控制结构》的报告,该报告研究探索儿童对汉语中补足语和附加语中的控制结构的理解。
明治学院大学的佐野哲也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日语主格宾语非主语地位的习得及其启示》。他通过讲解了三组实验介绍了日语中以及早期儿童日语中的主格宾语。香港中文大学的李行德教授和其学生李嘉欣则作了题为《从语言获得的观点看汉语与格结构的辖域歧义现象》的报告,该研究从语言习得的视角探究了说话者如何理解汉语中的介词与格和双宾语与格结构中量词的辖域。
我院黄爱军博士的报告题目则为《汉语疑问代词“多少”的儿童语言习得》。黄爱军博士和Stephen Crain教授于2014年研究过汉语儿童对“没几个”这一结构的“少数”理解的习得。作为该研究的拓展,黄爱军博士在本次报告中探讨了儿童对汉语中“没多少”这一结构的“少量”理解的习得。麦考瑞大学的周鹏博士作了题为《普通话儿童语言中的自由选项词和疑问词》的报告。周鹏博士运用了“问题-陈述任务”这一真值判断法的变式,探究了汉语儿童是否对两个促成疑问词被理解为自由选项词的要求有所感知。最后一个报告是由中南大学的苏怡博士发言,她的报告题目为《汉语孤独谱系障碍儿童逻辑语义习得研究》。苏怡博士运用了基于电脑的真值判断法研究孤独谱系障碍儿童对汉语中逻辑语义的习得情况。
在此次工作坊中,每个报告结束后都预留了听众提问时间。现场的听众针对各研究向相关报告人提问,报告人则对提问一一解答。工作坊所有报告结束之后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中山峰治教授主持了闭幕式,他指出,参加此次工作坊的多数学者都曾在Stephen Crain教授的指导下学习,举办此次工作坊是对Crain教授学术贡献的一次献礼;李行德教授则通过一组老照片带领我们回顾了Crain教授过去二十年在中国的学术历程;苏宜青教授与听众分享了师从Crain教授的求学故事。作为此次工作坊的组织者,我院黄爱军老师则代表学院与本次语言学大会向Crain教授献花,并向与会者赠送了纪念杯。面对参与工作坊的昔日爱徒和今日在语言习得领域各辟天下的专家学者,Crain教授深感欣慰和自豪。此次“东亚语言习得工作坊”在与会者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