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5日《上海翻译》名誉主编、上海大学教授方梦之先生,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翻译》主编何刚强教授来我院讲学,他们讲座的题目分别为“论中观翻译研究――宏微之间的视域”和“自家有富矿,无须效贫儿――中国的翻译理论应当独树一帜之理据”。王宏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
    方梦之教授以“一分为三”为突破口分析了中国近、现代译论中的三分法,如林语堂之忠实、通顺、美,金岳霖之译言、译意、译味等。以“三分法”为基础,方先生重点讨论了中观翻译研究的层次、特点、性质、内容和方法。中观理论或由宏观理论推导出来、或由翻译技巧集约化、范畴化而得,并为翻译过程顺利进行提供策略、模式、框架、方案。中观理论具有衔接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复制性等特征,在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之间架设桥梁,拓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维度。方教授认为,在当前西方学术资源匮乏、我国译学进展缓慢的情况下,中观翻译研究不失为一剂良方。



    何刚强教授认为,中国三十年来的翻译理论建设,究其本质,是一场大规模的 “理论补课”,这种“补课”十分有必要,但问题是“补课”之后的出路在哪里?何教授进一步指出,罗新璋和张佩瑶在推动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当然,他们也各有其局限性。何教授认为,中国的文字文化传统、艺术表现传统与哲学思维传统应当成为中国翻译理论建设的源泉,并构成中国译论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理据。另外,中国翻译理论的构建也可以走一条与西方不同的路径,比如儒家“仁”学思想的最终确立和“信达雅”翻译学说的构建过程。



    讲座结束之后,我院师生就中观翻译的具体内涵、如何构建中国的翻译理论等话题与方梦之教授、何刚强教授进行了互动。两位先生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二位专家的讲座拓宽了我院师生的翻译理论视野,增强了我们自己构建中国翻译理论的自信心。最后,王宏教授代表学院感谢两位教授为我院师生做的精彩讲座,并鼓励大家多出成果。



    此次来访我院期间,二位教授与王腊宝院长进行了友好会谈,并对未来《上海翻译》编辑部与开元网站登录入口的长期合作达成共识,双方确定将于2015年继续合作举办高层次的翻译学术论坛,为我国的翻译研究共同努力。